当前位置: 青海省通信管理局 > 政务公开 > 通知公告

青海省通信管理局发布近期5类常见骗局

发布时间:2025-04-21 11:38 来源:

青海省通信管理局结合近期反诈工作形势,梳理了五类近期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案例,请广大群众注意甄别、提高警惕。

类型一: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

诈骗分子会诱导受害人,下载虚假App并开启屏幕共享,如果您接到自称是“某某客服”的电话,声称可以帮您取消扣费项目的百分百是诈骗。典型案例:某日张某接到陌生电话,对方称其开通了抖音直播会员,如不及时关闭每个月将会产生费用,随后张某在对方引导下通过手机下载“云会议”和“中银会议”App,并打开了屏幕共享功能,对方通过屏幕共享功能获取了张某身份信息及银行账户信息,在此期间使用张某名下银行卡进行转账,共计损失20万余元。

类型二:机票退改签类诈骗

诈骗分子假冒航空公司客服,发送退改签通知,引导受害者加QQ等即时聊天工具,私下通联,并通过诈骗链接让受害者填写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信息,非法获取受害者信息后,盗刷银行卡。典型案例:某日,刘某接到一陌生电话,对方自称某航空公司工作人员,告知其预订航班因故障取消,询问是否需要改签、退票,刘某听后要求改签,对方以可以理赔300元为由引导刘某进行操作,刘某通过点击链接并按对方提示操作,随后发现被骗,损失金额2万余元。

类型三:刷单返利类诈骗

刷单返利诈骗以“兼职高返”为饵,线上诱导垫资,初期返小利骗取信任,后以任务未完、故障等为由索要解冻费,伪造数据卷款失联,专盯贪利人群。典型案例:孙某在刷短视频时,看到一则彩票推荐直播,孙某想可以玩彩票赚点小钱,便联系主播添加了一个企业微信联系人,对方称需要扫码下载指定App进行购买彩票。孙某下载好App,对方发来消息称可以通过做新人任务获得高额收益,随即将孙某拉入“红包群”,孙某在看到群里其他人通过做任务得到返利后便放松警惕,便在对方的指引下转账做任务,前期小额注资都能收到佣金,后来当注资金额比较大的时候,却提现失败,对方以孙某操作失误为由,要求大金额的任务才可解冻提现,孙某意识被骗,遂报警,共计被骗28万余元。

类型四: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

诈骗分子通过网络社交平台、短信、网页等多渠道发布虚假股票、外汇、虚拟货币等投资信息,以“内部消息”“高额收益”为诱饵接触受害人,并拉入群聊,由伪装成“投资导师”“理财专家”的团伙成员授课洗脑骗取信任。随后诱导受害人登录虚假投资平台或下载诈骗App,通过小额试投返利巩固信任,逐步诱骗其追加资金。待受害人投入大额资金后,骗子以“系统故障”“缴纳保证金”等借口阻止提现,最终关闭平台、拉黑失联,卷走全部资金。典型案例:刘某在短视频平台上收到一好友申请,对方自称是现役军人,经过一段时间接触,二人确定恋爱关系。对方称因年假结束,回部队后无法上网,其老班长是“字节跳动公益”投资博彩平台的高管,有内部信息可以挣钱,需要刘某帮忙进行操作。刘某帮其操作一段时间发现收益很好,便自己也注册账号进行投注,首次投注了5000元,成功盈利且很快提现,刘某便开始大额投注,共计充值12笔后无法提现。刘某便联系平台客服,对方称需要缴纳20万的个人所得税后才能解冻账户提现。刘某便按对方要求进行转账,转账几笔后显示转账失败,“客服”便要求刘某购买黄金并邮寄至提供的地址,刘某按对方要求先后两次购买约200克黄金并邮寄给对方后,发现还是无法提现,联系对方发现自己被拉黑,随即报警,刘某共计被骗60万余元。

类型五: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类诈骗

诈骗分子冒充警察、检察官或政府人员,借助权威性获取信任。通过编造“涉嫌洗钱”“证件异常”等虚假案情,伪造通缉令、拘捕令制造恐慌,要求“配合调查”并诱导下载远程软件或开启屏幕共享,借机窃密。随后以“资金审查”名义诱导转账至“安全账户”或套取银行卡信息,同时利用改号软件伪造官方来电,切断受害者与外界的联系,以“保密”威胁强化心理控制。典型案例:某市民在留学期间,接到自称是签证办事中心的电话,并告知其护照名下手机号码涉嫌诈骗。之后对方又将电话转接到自称是公安分局民警处,对方欺骗其因电话号码涉嫌诈骗要签订虚假保密协议书,称不要与外界联系,并将资金转入香港廉政公署的账户资金清查。李某用自己名下银行卡向对方提供的三个银行卡账号分别转账,财产损失100余万元。

从以上诈骗案件类型中,同时也发现存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行为发生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: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,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、服务器托管、网络存储、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,或者提供广告推广、支付结算等帮助,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。简单来说,“帮信”行为就是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还为其提供帮助。其中最常见的,就是买卖银行卡、电话卡,搭建非法网站,制作虚假App、发送小广告推广引流等。

再次提醒:

1.不出租、出借、出售自己的手机卡、银行卡和第三方支付、社交媒体账号等。莫因一时贪念掉以轻心,不慎走上犯罪的道路。

2.找工作、兼职要提高警惕,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私信或街边小广告“高薪招聘”等信息。既不做受害者,也不做犯罪分子的“帮凶”。

3.日常生活多留意,一旦发现身边有收卡、卖卡或“养卡”等违法行为时,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,为你我他搭建起一道防诈“护城河”。

4.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要牢记防诈“三不一多”原则:陌生来电不轻信、未知链接不点击、个人信息不透露、转账汇款多核实。

【返回顶部】 【关闭窗口】 【打印本页】